孔子君子與小人的名言
1、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是君子說的話和一般人說的話有什么不同呢?古人認為不同即在于是否真實,是否經得起檢驗。這個限定看似簡單,想要做到卻很難。言語是要通過實踐來檢驗的,可有的人沒有經過細致深入的實踐,就隨意表態解說,那么他說的話是否符合客現實際,就很值得懷疑。再者,有些人在實踐中看到了真實情況,但考慮到各種外在的因素,不愿意把實情道出,這樣也會導致其言論的客觀性大打折扣。因此,要做到“信而有征”,一要深入實際,二要光明磊落。
2、 君子居住一定要選擇友善的鄉鄰,出游一定要結交賢士,其目的就是要防范歪門邪道而親近中正大道。
3、 孔子說:“君子在言語上木訥,在行為上敏捷。”
4、 孟子在之前有一段論述,說伯夷很自傲自負,當時的各國君主雖然用好言好語來招致,但他都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為自己不屑于去接近那些人。柳下惠卻不以侍奉昏君為可恥,不以自己官職小為卑下;入朝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照他的原則辦事。
5、 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生興衰也不斷變化。《易經》提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說明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而衰敗的預兆往住在極盛時期就已經顯露。人的一生同樣如此,得意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失意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而要積蓄力量突破困境。所以不論是“盛”是“衰”,都應具備良好的意志和心態。
6、 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嫌隙一定會報復,這樣只能自我毀滅。
7、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可以說包含了儒家學說中關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基本要義,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規范。如果這些你能做到,你才可以被稱為德才俱佳、品格高潔的君子。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孔子關于“九思”的諄諄教誨言猶在耳,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時刻在警醒著我們:做人做事,當不“九思”乎?當不以此為鏡,時刻自省自警自勵乎?
8、 荀子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荀子·禮論》)“敬始而慎終”正是儒家所強調的善生善死的道德追求,更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衡量標尺。迎接新生,人們不難做到欣然重視;對待死亡,卻容易革草了事。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作為君子,謹慎地為父母送終、追念遠祖,那么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于淳厚。對于今天的人來說,“慎終”更在于情感、態度、禮節上的哀戚與莊重,而不是形式上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
9、 君子可以被寬恕,因為他們本性善良。小人可以被寬恕,因為他們的狀況危險。不能寬恕的只是具體事情。
關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
10、 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晏嬰是齊國一位愛國憂民的國相,有出門,在路上遇上一個被捆綁的人叫越石父(是個賢人),就用自己的一匹馬為代價把他贖出來并帶了回去。到家后,晏嬰沒有和越石父說話就自己走了,把越石父晾在那了。越石父于是請求與晏嬰斷絕來往。晏嬰非常驚訝,說:“我的德行雖然一般,可是我把你從困境中救了出來,你為什么這么快就想要離開我呢?”越石父說:“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意謂當我被人捆綁起來的時候,是因為別人不了解我,您既然把我贖出來,是因為您把我當知己。知己的人對我無禮,還不如被人家綁起來呢。于是晏嬰反省自己,把他挽留下來并尊為上客。
11、 一個人的禮儀容止為內心的顯現,文采華章為實質內里的外在修飾。君子看重的是內心情感而不是外貌,喜愛的是內在樸實而非外在裝飾。
12、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潔身自好、善言善行,自然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親近。但同時,君子也是一個社會道德的風向標,需要其發揮引領的作用。孔子說,君子之德像風,小人之德像草,小人承受君子的教化,就如同小草被風吹倒一樣。君子作為社會的榜樣,應積極發揮其感召的力量。
13、 君子學習知識,如果學有所成卻沒有用于謀取自身名利,那就是為了在更加重要和深遠的國家大事上發揮作用。古人早就有“修齊治平”的理想,北宋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何等胸懷!何等氣魄!其所強調的就是讀書人要有兼濟天下的情懷與志向。讀方苞這段話,也應做同樣的思考。
14、 有人問孔子哪個弟子好學,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二過。”(《論語·雍也》)這就是說顏回的好學表現為不輕易生氣,同一個錯誤從來不犯第二次。孔子還曾形容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每天只一簞飯食,一瓢飲水,住在陋巷之中,顏回卻不以生活的困頓為意,毫無名利心地追隨孔子,虛心學習,遷善改過,勤奮不已。這便是孔子心目中好學者的代表。
15、 君子能夠做到使自己被人尊重,但不能要求別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使自己被人任用,但不能要求別人一定任用自己。
16、 人之肌體、天分,受之自然,客觀上有美丑之分、賢愚之別。一般人都趨向于愛美憎惡,過分贊揚美,也過分貶抑丑,使一些不夠完美之人、不夠完善之事,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自己也變得勢利嚴苛,讓人難以親近。真正的君子是仁厚寬和的,雖然心里對美丑良莠判然分明,但如春風化雨,一視同仁地潤澤萬物,讓美丑賢愚都感受到被尊重的欣喜,也一同受到君子的教化。這才是“厚德載物”的德性和涵養。
17、 法令不可能自己存在,制度不可能自己推行,得到執法守法的人則存在,失去執法守法的人則消亡。法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而君子則是守法的本源。
18、 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其中“兼愛”是其核心理念。就典型地體現了“兼愛”的原則。墨子為君子設置了四種情境,即貧、富、生、死。他強調無論處在哪一種情境,君子都應該表達自己的愛意、善心,都能夠不失去正確的判斷。在墨子看來,這是君子應該要秉持的正確處世之道。
19、 君子遇到時機就大干一場,力爭大有作為;遇不到時機就應當像龍蛇一樣蟄伏、委屈保全。恰遇其時還是遇不逢時,都是命中注定的,何必投身江水自盡啊!
20、 很多時候,還存在著會不會吃虧、該不該吃虧的考量。譬如,在集體中,一個人正在做損害集體利益的事情,揭發他,固然可以讓集體避免損失,但會使自己被他記恨,就會使自己“吃虧”。如果視而不見甚至有意回護,那么不僅可以避免個人之間矛盾的產生,還能夠使自己增添一個“友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顯然于自己是“有利”的。但是,這種“獲利”,以犧牲集體利益為代價,顯然是不可取的。因而,小事講風格,大事講原則,該吃虧時大度從容,該講原則時寸步不讓。這樣做,才能維護集體利益,也是維系同志間友好團結的根本法寶。
21、 君子務求實質,而不圖外表的光鮮;致力于自己身心的修養,而不計較身外之物。
22、 誠樸寬厚、為人孝敬,言語上不夸夸其談,行動上卻勤勉,為人處世恭敬謹慎,這就是所謂的君子、長者。
23、 君子對于開端非常慎重。
24、 “謙”有三個層次:一是在君子身上能看得見,謙卑自守,是做學問和處世的原則,所以謙。二是從有道德的人身上能看得出,世人皆是我們的同胞,萬物俱是我們的同類,原本就不應當怠慢人、輕視物,所以謙。三是圣人從來沒在意過謙卑,只是看到天地萬物運轉規律無窮無盡,常覺自己不足,因而他的溫和恭敬、謙虛退讓,都自然而然地在威儀的言語間流露,自己卻不知道這些都是高尚的品德。
25、 君子本性與普通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假借和利用外物而已。
26、 荀子云:“(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荀子·不茍》)意思是說,君子不會因害怕禍患而不蹈義捐軀,也不會因喜歡利祿而做非法之事。孟子又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大丈夫不為金錢地位所迷惑,不為貧賤所動搖,不為權勢所屈服。荀子、孟子所言均為的絕好注腳,可相互參看。
27、 君子說:“美好的言辭可以贏得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提升人的聲望。”
28、 “為善”,說的是用自己真誠廣博的愛心與明辨是非的智慧接人待物、與人為善或幫助他人。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高尚的道德修養善待他人,必會得到他人善意的反饋和親近;而用邪惡的手段對人詆毀攻擊,則必然會遭到別人的報復。只有以善良之心寬以待人,君子才會感到“吾道不孤”,整個社會風氣才會純樸溫情,這才是君子所最寶貴的。
29、 在春季栽培桃樹、李樹,夏天就能享受枝繁葉茂所帶來的陰涼,秋天就能食用成熟的果實。如果在春天種植蒺藜這種植物,不僅夏天無法采集樹葉,秋天也只會收獲荊棘。這樣說來,秋天有什么樣的收成,完全在于春天種植什么。因此君子對于到底要種植什么,樹立什么,事先要經過慎重選擇。
30、 正是由于自己品德高尚而襯出了小人狹隘的心性,就必然會招致小人的嫉恨和攻擊。所以一個深才高德的人,處在這種招忌的惡劣環境中,最聰明的方法就是不要鋒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尤其是奮發向上的年輕人,往往會由于表現得過于突出而遭受嫉恨,被造謠中傷。所以一個有為的人,其處事節操不可變,待人方法須講究。
31、 子夏說:“工匠們在作坊里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而領悟和推行大道。”
32、 追求內心的公正明亮、謙誠平和,便會使人心生寧靜安詳。沒有什么事情看不開,沒有什么問題想不明白,就避免了片面狹隘的境遇,躲開了偏激、迷惑的情緒。由此可見,講誠信對于人的重要性。
33、 孔子說:“君子能夠做到矜持而無爭執,合群而不拉幫結派。”
34、 君子為人處世,即使自己可能受到委屈,也重視善待別人。當自己和他人產生矛盾時,怎么辦呢?自私自利者首先想到的是維護自己,甚至不惜損人利己,現實中一切落井下石、損公肥私的做法,無不源于此。君子則不同,他寧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別人。先義后利、先人后己、先公后私,這些常常為了成全別人的利益或公共的利益而犧牲自己利益的做法,現實中往往難以做到,也正因為難能,所以更顯得可貴。
35、 君子無論修身還是學習,都必須善用其力。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要保證精力蓬勃興旺,而不是最旺盛的時刻已經過去,更不能需要用力時已是強弩之末。否則,便無法完成工作,實現大的躍升和突破。意在說明,君子做事,要善于審時度勢,選擇有利時機做適合做的事,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36、 君子身處困境也不迷惑別人,小人一旦顯達就會背叛他的主人,這是小人虛偽的緣故,不是困境和顯達的外在環境所造成的。
37、 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君子樂于“向善”、更樂于“改過”。對于普通人,樂于“向善”不難,樂于“改過”不易。但是作為君子,就應該有這個是非心,不僅要見賢思齊,更要勇于改過。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所缺的,往往不是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懲惡揚善、祛邪扶正的自覺和勇氣。這常常會成為一些人得過且過、馬虎一生的深層原因,應高度警惕。
38、 孔子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9、 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君子,往往給人以溫柔敦厚、謙恭禮讓的形象。但君子決非唯唯諾諾的懦夫,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重要關節面前,君子要有態度、有立場,乃至有血性、有擔當。孔子之后,君子性格中尤其不可或缺的剛健頑強、愛憎分明的一面,得到了越來越突出的強調。這里對“爭”的重要性的論述,顯然有助于強化對君子另一方面品格特質的認識。
關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
40、 學習究竟有什么作用?其實并非每個人都真正懂得。本則格言有一個背景。范獻子出使魯國,在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就貿然向魯人提出一個傷害族群感情的問題,引起對方的不快。后來范獻子弄清原委,深感愧疚,并發出“人不可以不學”的感慨。就是范獻子對學習重要性所作的進一步申述。
41、 在現實生活中,小人得志而賢良受辱的事例是不難見到的。歷史上岳飛與秦檜、林沖與高俅的故事,讀后常常會使人感到憤憤不平。所表達的,就是這種失落的心理。但它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有正確對待得失的態度,要把目光放長遠些,不能被眼前的委屈困擾住;要相信,只要為仁行善做君子,最終是會獲得認可的。
42、 孔子說:“君子以道義為根本,用禮儀來推行它,用謙遜的話語來表達它,用誠信來落實它。這就是君子啊!”
43、 不學和閑過最終會導致一生的遺憾。所以不讓一日閑過,活到老、學到老,才是君子所應有的生活。貪圖安逸,只能是一時的逍遙快活,必然會導致一生庸常無為。因為所有不如意的現在,都是由于有不夠努力的當初。君子的人生態度,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應該為我們每個人所記取和效仿。
44、 心里不胡思亂想,行動上不肆意而為,說話不膽大妄言,是君子心懷坦誠的原因。對內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對上不欺騙蒼天,是君子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茍的原因。
45、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忠心被謗,楚國衰亡,便絕望地自沉汩羅江。他忠君愛國、孤身抗惡的精神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揚雄認為,懷才而遇還是不遇,都是命運安排,順命就好,何必自殺?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雖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卻都各有情理。楚國是屈原的母國,他曾盡心盡力輔佐楚王以圖霸業,但小人進讒、楚王疏遠,楚國日益衰微即將滅亡。對屈原來說,已經沒有安放一身的家園了,所有的政治抱負也付諸東流。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做出了國存己存、國亡己亡的人生選擇,其面對死亡的勇氣和精神,充滿了鼓舞人心的正面力量。揚雄從人的生命可貴出發,從得失的自然規律出發,認為君子應勘破得失禍福,從容行藏,何必以極端的方式對抗興亡交替的歷史規律。同一件事,兩種解讀,一著眼于國家,一著眼于自然規律,兩者都使我們深受啟發。
46、 孔子說:“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
47、 時機來了,君子就積極出世有所作為;時機未到,君子就應當像風中的蓬蒿那樣,隨自然遭遇而行事。
48、 不能夠因為人們一時都對某人稱贊,便斷定他為君子;也不能夠因為人們一時都對某人批評指責,便斷定他為小人。
49、 大體上說,天下的君子少,小人多。君子性情剛毅,小人性格纖弱。君子胸懷寬廣,小人心思隱曲。君子很難被腐蝕,小人容易被拉攏。君子對名節禮義懷有敬畏之心,小人所追求的只有利益。二者價值取向根本對立,就如同冰塊和炭火不能同處于一個容器之中,香氣和臭氣判然有別一樣。
50、 君子靠治國以生存,小人靠勞動以生存。君子專職于治理國家,能使得統治者受到尊重而百姓歸順;小人專職于勞動,能使得財物豐厚而家養富足。
51、 正直的君子,往往頂不住讒言的詆毀而身敗名裂;勇于進取的少年,容易在美色的誘惑下消磨意志。
52、 有了過失不掩飾,別人冒犯他也不計較,做出功績卻不驕傲,這就是真正的君子啊!
53、 君子能夠由小見大,由開頭發現線索,從腳下踩著的白霜預知冰雪,又能在路上出現露水的時候預見酷暑。順天應時,遇到可發揮作用時就發揮作用,遇到難以發揮作用時就退避自守,進退取舍,取決于時勢。
54、 儒家提倡慎獨,即謹慎獨處,它體現了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西方有學者主張道德律令、意志自由,其本質就是行為主體通過主觀意志把他律內化為自律,把內在的道德規范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而實現意志的自由。君子即便一人獨處時仍能嚴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把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覺行動,不犯或少犯別人常犯的錯誤,哪怕是不拘小節的小毛病。
55、 但凡要著書立說,必須立足于確實有話要說的前提,方才精當地發表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其觀點才恰當可靠,其看法就會對現實有用。所以君子之言,追求的是與事理相符,而不會是敷衍草率,只圖一時痛快的高談闊論。
56、 《荀子·勸學》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為“登上高處揮手,手并沒有加長,但是更遠的人都能看到;順著風向而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在陸地上借助車馬行進,不是善走,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在水中借助舟楫行進,不是善游,卻能橫渡江海”。同樣的道理,君子之所以成就斐然,就在于擅長借助外物,善于利用客觀條件和自然規律,事半功倍,最終達成目標。“善假于物”是一種難得的智慧,不僅限于物,更可以從歷史經驗中借鑒前人的成果。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就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累積開拓的。常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57、 老子云:“為道日損,損之有損,以至于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說“聞道”需靠自我修養,要求靜觀玄覽,虛靜無為,以情欲自損,復返純樸。所謂“日損”,就是人們慢慢舍棄各種物欲、情欲,返璞歸真的過程,因而為君子所看重。
58、 君子學問廣博而又堅持每天進行多次自我反省,那么就會智慧明達而不犯錯誤。
59、 君子應該以冷靜的態度來看待事物,切忌感情用事而表現出剛直的個性。
60、 君子治理國家,重在匡正綱常紀律,重在整治法令制度。
61、 涉世不深、閱歷不多的人,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污染也淺;經歷的世事很多、閱歷豐富的人,精妙巧詐的心機也隨之加深。所以,一個正人君子與其精明老練、通達人情世故,不如樸實正直;與其謹小慎微、曲意迎合、拘泥小節,不如坦蕩大度、豪邁不拘。做人要保持自然本色,與其沾染社會不良風氣變得世故乖巧,甚至老謀深算,不如坦坦蕩蕩,率真誠實。《圍爐夜話》云:“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這就是在君子與小人不同處世方式的比較中,充分肯定君子率真誠實的人生態度。
62、 君子不遮蔽別人的美德,不宣揚別人的缺點。
63、 蘭花生長在冷清偏遠的山谷之中,不因缺少他人的觀賞而停止芬芳開放。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道,不會因窮苦的境遇而改變自己高尚的品節。
64、 人應該效法自然,注重閑時吃緊,不要虛度光陰;忙時偷閑,不要過度勞累而損傷身體。效法自然,是先哲們一貫提倡的思想。這樣才能科學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既淡定從容,又應付裕如,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65、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面,對待他人寬容而簡約。對自己嚴格全面,就不會怠惰;對別人寬容簡約,別人都樂意做好事、善事。
66、 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很早在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運轉變的種子,多半在零落衰敗時已經孕育發芽。所以君子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理智,以防范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一旦處身于變亂災難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緊牙關,堅定信念繼續奮斗,以求事業成功。
67、 說話是一門藝術。言語對于一般人同樣重要,說什么樣的話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見識和修養。君子所言,應該言必有據、言為心聲、言必有中、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語言是君子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68、 君子的欲望小得不能再小,而胸懷度量包涵充溢于天地之間。
69、 君子平日待人接物不可輕浮急躁,一旦輕浮急躁,就會把事辦糟而受到困擾,這樣就會喪失悠閑鎮定的趣味;對待事情不可想得太多,過于投入,不然就會被外物所束縛和限制,喪失瀟灑活潑的生機。
關于君子的名言警句摘抄【一】
70、 怎么樣才能修養好自己的身心呢?誠實守信是最關鍵的。誠信意味著真實、意味著坦蕩、意味著一切虛偽的東西都能夠被剔除,這樣就為修養身心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所以,今天我們一定要提倡誠實守信,以此為基礎,實現人格品行的完善,實現全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
71、 君子在面臨國家社稷存亡安危等大節時,不會動搖屈服。
72、 “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是人生兩大樂事,對于君子來說也是如此。但如果通過不正當的手段,靠出賣人格尊嚴、踐踏禮義廉恥來“入仕”“娶妻”,卻是君子不會做的。君子為人有底線,處事有原則,不應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73、 積累的善行有山丘那么高,尚且未必能成為君子;而一旦貪圖了極細微的利益,便會墮落成為小人。
74、 世間很多事,雖然不是我們愿意見到的,但仍客觀存在著,并且我們無力去改變。對于這種情況,君子有很達觀的認識,即順其自然,不受其干擾產生負面情緒,而是專注于自我內心精純的修養。世間光怪陸離,伴隨歷史進程而產生的某些不好現象亦有其消長規律,只需靜待時移勢異,便可能滄海桑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要工作,不可因無謂的干擾而偏廢。君子能夠做到,一般人亦需努力。
75、 蒼蠅依附在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很快,卻洗不去黏在馬屁股后面的羞愧;蔦蘿繞著松樹生長,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賴的恥辱。所以,君子寧愿挾風霜以自勵,也不要像缸中魚、籠中鳥一般親附于人。
76、 傲骨是指對自己的堅守,傲心是指對旁人的輕視。君子戒有傲心,鄙夫缺乏傲骨。人不可有傲氣,有了傲氣的人,往往會自命不凡,從而目中無人。當成功的時候,贊揚、奉承之詞迎面撲來,他就會飄飄然,聽不進批評和忠告,辨不清真假與是非。但是做到了沒有傲氣還應當有傲骨,就是應當有志氣,有自信心,有頑強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敗和挫折隨時會降臨。對待這些,我們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不怕嘲諷,尋找原因,迎難而上,不斷更上層樓。
77、 在孟子看來,君子的價值追求是與功名利祿無關的。君子應該關注三個目標的實現,一是親人們健康長壽;二是自己俯仰天地,未曾做過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情,品行無虧;三是能夠發現并教育天下的優秀人才。這是三個不同而又相關聯的層次。層次是血緣層面,是人的本能。人想要獲得成功,首先要會經營家庭,要重視家庭的和睦安定。第二層次人走出家庭,進入社會,要能與他人、與群體和諧相處,要能修煉出優秀的道德品質,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第三層次,是要從對自己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到影響他人、影響社會,即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自身人生價值的全部實現。當然,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對于普通人而言,如果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做好本職工作,以積極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子女,其實也能獲得這“三樂”。
78、 別人有財富我堅守仁德,別人有爵祿我堅守正義,所以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不會被君主與達官的高官厚祿所束縛或收買。人的智慧能戰勝大自然,理想意志可以轉變自己的感情氣質,所以一個有才德理智的君子絕不受命運的擺布。
79、 君子和小人關注的不同,在于一個為公,一個為私,僅此而已。
80、 荀子曾說過:“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君子擁有非凡的成就,不是因為他有過人的天分,而是由于善于假借、利用外物。這也就是說,在與物的關系當中,君子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支配役使物。如同今天用電腦辦公,用手機通訊,用汽車代步等,都是在利用物的特定屬性以便利我們的生活。但是很多人反為物所役使,沉迷網絡、手機,運動太少等,讓人的健康頻頻出現問題。這些都是過于依賴物的表現,結果是反為物所累。當然,貪戀物欲,謀取不義之財,更是等而下之者。我們要學習君子,理性地利用物,做到有節有度,切不可反被物所役使,讓自己的正常生活陷入混亂。
81、 善于納諫的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子的作用,就是要端正自己。從外在儀表到靈魂深處,都需要鏡子來提醒自己。外在的儀表好提醒,靈魂深處的思想脈搏卻很難捕捉。怎么辦?只要多與別人參照比較,就可以從中得出正確判斷。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要注重以人為鑒,包括以史為鑒,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修養和境界。
82、 怎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呢?俗話說,在其位則謀其政。一個官員,既然獲得任職,那么就應該有所作為。怎樣有所作為?無非是想著怎么造福百姓,怎樣舉薦人才。只有這樣做,下屬才不會怨恨自己,繼任者也才不會指責自己。舊時代的思想家尚能為封建官員提出如此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官箴,今天的各級領導干部更應用心體會。
83、 高聳云霄的山峰地帶不長樹木,溪谷環繞的地方各種花草樹木才茂盛生長;水流特別湍急的地方沒有魚蝦棲息,水深而且平靜的湖泊魚鱉才大量生長繁殖。這種高處不勝寒的險境,水流太過湍急的峻急狹隘,都是有德君子待人處世必須嚴加警戒的。
84、 大家都能看見的利益,不一定是利益;大家都能看見的禍害,卻可能是利益。君子看重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避開信用,所以說利益可以驅使小人卻無法驅使君子。
85、 如果你要完善自己的品德,必須忠厚、率直;如果你要品行無瑕,必須正直、正派。一輩子都做到這樣,才能稱為君子。
86、 俗話說“過猶不及”,任何事做過了頭,其效果未必好。所以說“恰如其分”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行善仗義、明禮求智,當然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如現代社會,“科學主義”大行其道,人們只知一味追求技術上的先進,其后果則是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大行其道,造成某些地區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反而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適當的時候,我們應放慢片面追求經濟、科技發展的腳步,讓文化的步伐跟上來,協調共進,讓人們在感受到物質上豐裕富足的同時,也享受到精神上的安逸和幸福。
87、 君子修身養性,是為了躲避禍患。
88、 君子凡事專用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大道就自然運行了。孝順父母、恭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愛的根本吧?
89、 明理達義的君子,雖說家貧不能用財物來救助他人,可是當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決時,能從旁邊指點一番,使他有所領悟;或者當他人遇到急難事時,能從旁邊說幾句公道話來解救他的危難,也算是一種很大的善行。
90、 蘭花不因無人賞識而停止散發幽香,以此來類比君子也應如蘭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對窮困也不會動搖自我的崇高品性。這告誡人們要堅持潔身自好,不應隨波逐流,有虧氣節德操。尤其是在孤獨、困難,遭受誤解、冷遇的境況下,尤其需要保持充分定力。《孔子家語》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增廣賢文》里這則格言,實源于此。
91、 身體力行君子所說的話,就是信;竭力奉行君子的意愿,就是忠。忠和信形成于內心,其感發的力量卻動人于外。
92、 君子心底坦蕩、眼界開闊,并不局限于一人為善,而是樂于帶動大家一起從善。所以當君子看到別人的優點或做好事的時候,比見到自己的進步更加歡悅。小人患得患失,過于在乎一己的好惡,所以常常放縱自己,卻難以容人。有君子在的地方,始終散發著積極正面的情緒,人們的生活自得而快樂;有小人在的地方,則彌漫著陰暗、狹隘的氣氛,人們互相防備,充滿芥蒂和不信任,毫無自在可言。俗話云,“心底無私天地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93、 如果心里分別美好、丑陋太過明確,就無法與事物相融洽;如果心里分別賢能、愚笨太過清楚,就無法與人相親近。君子應該是內心精細明察,對美丑賢愚都了然于心,但處事仁厚相待,使美丑兩方都能得到平等對待,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我們應有的道德涵養和器量。
94、 君子不恐懼死亡,卻害怕失去禮節。小人可以欺瞞上天,卻躲避實際的災禍。
95、 君子不行小人之道,不狡詐陰險,但不代表可以不知道這種手段。真正的君子應該是聰慧睿智的,若在這方面愚鈍無知,則會中小人的奸計而被人譏笑,更談不上很好地踐行自己的君子之道了。
96、 君子處在當下的位置上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不羨慕本位以外的東西。現在富貴就做富貴之人應該做的事,現在貧賤就做貧賤之入應該做的事,身在沒被教化的夷狄之境就做夷狄之人應做的事,身處患難就做患難中應做的事。君子自強不息,在無法改變現狀時仍能安然自得。君子居上位不欺凌下面的人,在下位不巴結上級,端正自身,不求他人,也就沒有怨恨之心。上不怨恨天,下不責怪人。君子總是能夠安時處順,以等待好的轉機。小人則相反,他們焦慮自身所處的環境,不安不滿,總在嘗試冒險以改變現狀,獲得不屬于自己的利益。小人永遠存有“怨”的心態,汲汲求取,很容易落入危險境地。
97、 思想端正而內心依順它,那么形象雖然丑陋但心地善良,也不妨礙一個人成為君子;形象雖然美好,但是心術不端、心地邪惡,也不妨礙一個人成為小人。君子就叫吉祥,小人就叫兇邪。
98、 世上總有一種人,功夫未到卻喜歡作威作福、裝模作樣,其實都是色厲內荏、經不起考驗的。真正厲害的角色,哪怕一時沉潛低伏,但元氣依然充盈,讓人生出敬畏之感。本則格言以寓言式的筆墨,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君子和小人,在人格上判然有別。君子盡管有時會遭窮受厄,但是他的人格力量容不得人輕視;小人縱使沐猴而冠、粉墨登場甚至攫取高位,也不值得看重。
99、 君子通過多接受他人的看法使自己變得聰明。
100、 君子“忠”的本質。君子對他人都十分忠信,何況對自己?小人連自己都欺騙,又何況對他人?闡述得十分精彩,說明忠信的起點在于對自己的真實,不自欺欺人,不做一葉障目、掩耳盜鈴的蠢事,由此推己及人,便會把真誠、忠信的態度投射到他人身上。要檢驗自己是否具備君子的忠信品質,我們首先得捫心而問,看是否做到了對自己內心的坦誡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