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們當地傳統習俗,春節過后初三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每逢這,出嫁的女兒便會打扮一新,喜滋滋的帶著自己的家人回歸故里為自己的父母及家族長輩拜年,也只有這,再不講理的丈夫,再頑皮的孩子都會乖乖的和自己的妻子或母親回家拜年,也許這就是年的魔力吧。但若家中有故去的老人,不足三年的,則改在初二這天回娘家,除回家拜年外,還要祭奠故去的老人。因兩年前爺爺的離世,近兩年我便改在初二回家拜年。
這天天氣不錯,吃過早飯收拾完家務后,老公便開車帶著我和兒子往家趕,待到家時,遠在外地的姑姑、妹妹及其家人也已到家,隨后又來了父輩的一些老親戚。上午剛過十一點,我們便和眾多親威帶著早已準備好的燒紙、鞭炮、祭品等到爺爺的墳前祭拜。跪到在爺爺的墳前,老人的音容笑貌似又浮現在眼前,想想現如今已陰陽兩隔再也不能相見,不禁潸然淚下。
祭奠完畢后,沒待到家,三叔家的表弟便邀我們到他家,接著小叔家的表弟也來邀請而我家弟妹也早已在家準備好飯菜到村口迎接我們,看著村口家人“搶親”的熱鬧場景,我的眼睛再一次濕潤了,我的心瞬間被這暖暖的親情包圍起來。后經商議,男賓到我家,女賓在三叔家,而一些老親戚則被搶到了小叔家。
吃完飯,親戚家人相互拜完年后,在妹妹的提議下,又將叔叔嬸嬸嬸請到我們家照起相來,妹妹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照相機為兄弟姐妹照一張,為叔叔嬸嬸照一張,為姑姑們照一張,為在旁等待已久的孩童們照一張,為自己和父母等諸多家人照了一張全家福,剎那間親人們那慈祥而熟悉的笑險便定格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從父母家回來后,我和老公又去拜訪了姑姑、舅舅等諸多親友,隨后又接待了來訪的一些親友,又接連參加了一些同學同事間的聚會。真的是光陰如梭,不知不覺間已到了年初十,可仍有一些老友沒能拜望。這段時間盡管有些疲憊,但一想起親友們那暖暖的話語,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回味起親友們精心準備的美味佳肴,心中所有的一切疲憊與不快都感覺被融化了。年也許就這么神奇,她既能讓忙碌的人們放下手中的活計,也能讓遠離他鄉的游子踏上回鄉的征程,同時也能讓人們放下名和利,放下種種煩惱和不快,和家人友人歡聚一堂,在推杯換盞間互訴衷腸,如孩童般或哭或笑,或醉或醒,盡享年所給予我們的特權。
年也許讓我們會更加思念已逝的故人,“每逢佳節倍思親”但人死不能復生,我們不讓自己留有遺憾的就是好好珍惜眼前人,特別是自己年邁的父老雙親,“子欲孝而親不待”的場景確實令人心寒。